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伤者和遇难者家属致以诚挚慰问。
10年前,人们第一次通过广播、电视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总书记关切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
时间过得真快,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年又一年,温暖而坚定的声音,陪伴我们辞旧迎新。这是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祝乡亲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10年前,人们第一次通过广播、电视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
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10篇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民生冷暖。一条丝绸路,纵横万里。
推进依法治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网络法治工作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伴随着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在全面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2022年,由国家网信办网络法治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法治网承办的2022全国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云大赛吸引超220万人报名参赛,近2000万人次参与答题,竞赛系统页面访问量逾1.64亿。
作为中国推动司法模式创新的成功尝试,互联网法院集中审理辖区内的涉网民事、行政案件,探索试行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案件集中管辖、专业审判的新篇章。这一天,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信息时代的大门悄然开启。
公安机关相关部门依托净网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对网络水军相关违法犯罪依法开展侦查打击,取得初步成效。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中一个亮眼的关键词。公开文书总量1.4亿份,访问总量突破千亿次2013年7月1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开通,作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网站,中国裁判文书网实时更新,让司法办案工作在聚光灯下开展,助力新时代法律监督提质增效。2022年,我国平均每个工作日有5.4万件纠纷在线调解,每分钟就有75件成功化解在诉前。
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支持网络科技创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是各国都关注、研究、投入的大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如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始终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我国国家政治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等的重要风险之一。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面向未来,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法治化进程,让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连续多年开展净网行动,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这一重要论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实施,全面规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进依法管网治网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从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文件,进一步强调尊重网络主权,到建立中俄信息安全磋商机制、中欧网络工作组机制等对话机制,再到共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电信网络诈骗中国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国际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从设立国家宪法日到多形式开展宪法宣传周,从机关、乡村、社区、学校到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一个人人参与法治建设、全社会大普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截至2023年,全国建立以普法为主要任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等已超过3万个。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体推进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网络普法、网络法治教育,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网民等多主体参与,有力提升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凝聚起全社会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强大实践力量,亿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3年2月,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中央网信办策划推出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活动,先后走进浙江、广西、江西、黑龙江、四川等地开展系列普法宣传,发稿2000余篇次,网络访问量突破41亿次。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引用徙木立信的典故,深刻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随时变,国家经济社会与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到哪里,法治建设就覆盖到哪里。
在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互联网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网络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23年4月25日,广西桂林,网络法治宣传一条街在榕湖景区古南门开街,身穿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演唱山歌向青少年普及网络法治知识。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依法治网深入推进,加快构建完备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网络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网络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网络法治保障体系,网络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网之路,有力提升了我国互联网治理能力,也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一年后,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先后成立。
严格执法,保障网络空间规范有序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秉纲而目自张,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
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网络法治护航下,中国数字社会铺展出更加和谐美好的新图景。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互联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我国加快网络法治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登录智慧普法平台,各种普法知识跃然眼前。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网络治理是信息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内容、新领域,既与现实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高度关联,又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